点滴分享

【专题】发动引擎,转动齿轮 ——一封来信引发的思考

发布日期:2014-07-09  作者:风险部 郑子健

四月八日,星期二,清明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。招行大厦十五层会议室内传出的阵阵讨论声热到爆棚,就在前一天柳总就“联想30年”纪念活动给全体员工写了一封情真意切、充满期望的“家书”。卜总第一时间组织大家针对这封特殊的“家书”进行学习,学习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,对于“齿轮文化”和“发动机文化”每个人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。这些新颖的见解让我感到耳目一新,对于“齿轮”和“发动机”也有了重新的认识。

之前我一直觉得“革命战士是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”这想来是一种“齿轮文化”的表现,但通过柳总的“家书”,通过同事们一起的学习和讨论,我认识到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主动发现问题、主动思考问题、主动解决问题,这种主观的、能动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应该是“发动机文化”的体现吧。

柳总在信中谈到了大家对公司的热爱给他的触动,谈到了发动机文化,谈到了奔日子的人,我不禁想到联想的核心价值观中的“企业利益第一,求实、进取,以人为本。”我们大家都是奔日子的人,一个“奔”字展现了大家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拿破仑有一句名言:“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”。我们常常把这句话局限在了军队中,其实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,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应该去追求一种极致的状态。现在想想这应该就是联想的“发动机文化”的一种表现。




现今有一个流行词叫“达人”,即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不凡的成就,通达顺畅无阻之人。我觉得“将军”和“达人”的意思是一样的,将军就是在职业军人中的达人,反之亦然。在邻国日本有位叫小野二郎的老人家,他是名厨师,这一辈子他只做一种料理那就是寿司。用中国人的观点来看君子要远离庖厨,厨子在过去是下九流的行业,但这位老人一辈子都在握寿司,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跟学徒,观察客人的用餐状况微调寿司,确保客人享受到究极美味,甚至为了保护创造寿司的双手,不工作时永远带着手套,连睡觉也不懈怠。他的寿司店“数寄屋桥次郎”远近驰名,从食材、制作到入口瞬间,每个步骤都经过缜密计算。这间隐身东京办公大楼地下室的小店面,曾连续两年荣获美食圣经《米其林指南》三颗星最高评鉴。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美味。他本人更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(89岁),被称为“寿司之神”。在日本地位崇高,“寿司第一人”的美誉更远播全世界。

类似这样的人和事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,譬如张秉贵。老一辈人中应该还有很多人知道他。他练就了令人称奇的“一抓准”“一口清”技艺。所谓“一抓准”,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,顾客要半斤,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;“一口清”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。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都是联想的“发动机文化”。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失一位厨师也不缺少一位售货员,可以说这个世界上不缺少任何人,地球离了谁都转。但这个世界上不能缺少“发动机文化”,也不能缺少一颗追求美好生活的心。

所以我常常想,联想之所以能做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地位,怕是与联想的发动机文化分不开,做事的时候只有去追求极致,才能不断的跨越困难、不断的攀登新的高峰。所以联想才成为了今天的联想。而联想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人才、是人才队伍,所以联想探索出让更多员工成为主人的机制,给大小发动机们搭建没有天花板的舞台,我想这是联想最为可贵的地方,给员工一个不断追求极致状态的舞台,通过“发动机文化”我们也可以在这里成为“达人”,成为大大小小的“发动机”。

我也知道要成为“发动机”必然是一个辛苦的过程,俞董事长向全体正奇员工发出了三问:“齿轮”做好了吗?有做“发动机”的心理准备吗?练就了做“发动机”的本事了吗?在这里我想用卜总对我们的“四心”要求来对俞董事长的三问进行回答,这“四心”即:对工作的事业心,对企业、对家庭的责任心,对生活的进取心,以及接人待物、为人处世时的畏惧心。

我相信做事时只要将这“四心”与“发动机”精神相贯穿,我们每个人终将会从细嫩的苗木成长成参天大树,会一次次出色的完成任务,并不断收获成就感和主人翁感,在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上,以“发动机”精神去不断挑战更高的目标,下一个30年,我们不仅是见证者,参与者,更多的将是贡献者,创造者!